2023年4月6日-9日,学院舞蹈专业由赵佳老师带领21级高本班学生徐子琪、孟柯妤,22级高本班学生王茜睿、韩吉睿滢、陈芊羽共五名同学,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,参演田湉导演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青年孵化平台委约作品——汉唐舞蹈剧场《俑Ⅲ》。
图1 《俑Ⅲ》演出海报
一、编舞介绍
田湉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、艺术学博士,设计学博士后,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联合艺术家,“培青计划”委约编导,国家艺术基金青创人才,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平鸽环节分场导演。
图2 田湉导演
师从中国古典汉唐舞创始人孙颖先生,在承袭与发扬孙颖先生治学理念的同时,作品融入现当代舞蹈、傀儡戏等元素,展示出当代艺术的气质和光芒。俑系列作品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与观众的普遍喜爱,并受邀亮相多个国内外国际舞蹈节。
代表作:小舞剧《角儿》、双人舞《共在》、群舞《俑》、组舞《俑2》等;数字交互舞蹈作品《瑰丽-犹在镜》《西河剑器》《平行》《宇宙手谈-AI棋迹》;实景演出《有朋自远方来》《大唐女皇》;影像作品《致敬包豪斯》《-ese》入围巴西、意大利、伦敦film-off及第二届中国舞蹈影像节。
二、回溯历史,现代与古典在舞台奇想中共生
“观众走进剧场观赏《俑Ⅲ》的舞蹈,就好像在游历博物馆、美术馆,感受到古代文明一页页在眼前展开的震撼。”参观者隔着一方展柜,凝视灯光照亮的古物,物件不知时光流逝,却铭刻着历史,静谧中有无声的表达。当舞者们在全黑的、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舒展肢体时,观者仿佛看到玻璃展柜中的人俑在乐声中“活”了过来,无需多余的装饰,不必再多的言语。田湉导演对《俑Ⅲ》中的光影、多媒体进行了全面升级,力图以前卫的实验去触碰融合的可能性,打造出一种古典韵味的“赛博朋克”之风。
图3 《俑Ⅲ》剧照1
图4 《俑Ⅲ》剧照2
三、什么是新中式?
“新”不能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理解,而应理解为“中国当代文化”。新中式可以理解为“中国当代的传统文化表现”,其反映的是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。编导田湉曾与自得琴社的装束复原小组合作,将“做旧”与“时尚”两极相通的妆发呈现给观众。
在汉舞风格的《俑Ⅰ》和《俑Ⅱ》中,服装主体选用修长的筒裙筒袖,点缀了现代感的小高领设计;《俑Ⅲ》则在基础上更注重细节、强调局部,比如《唐乐宫图》就参考了唐代锦鞋的式样,鞋头高翘翻卷,形似卷云。正如编导田湉所说:“一边能够感受到历史感和过去的东西,一边“做当下、当代、未来和自己。”
图5 《俑Ⅲ》剧照3
四、课堂与舞台,共生共长
学院舞蹈专业坚持“依托剧团、立足行业、围绕职业、服务就业”的原则,将“产教深度融合,校企协同育人”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之一。《俑Ⅲ》的排练与演出,揭示了课堂与舞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关系。舞台实践既是考验学生舞蹈水平的重要方式,也是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途径。舞台实践同舞蹈教育相结合促进了舞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,加强学生舞蹈表演的功底,将舞台表演同教学结合起来,使学生掌握舞蹈的技巧逐步提升自身的舞蹈水平,同时达到舞蹈教学结构的平衡,构建舞蹈教学结构的完整性,以实现推进舞蹈艺术创作新时代导向,注重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。
图6 《俑Ⅲ》演出谢幕
图7 学院舞蹈表演学生与田湉导演合影